“小鹏能改好,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好?”
在3月一场内部讲话中,蔚来创始人、CEO李斌大谈降本增效问题,并推行了新的“基本经营单元”制度,试图复制小鹏汽车的逆袭。
但小鹏的“瘦身经验”,蔚来学不来。
5月21日,小鹏汽车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离盈利越来越近。
第一季度,小鹏营收为15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1.5%;毛利率达15.6%,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总计交付9.4万辆车,同比增长330.8%。
“很多人好奇,我们为何在一季度有不错的业绩表现?”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在随后的财报电话会上直言,“我认为,核心还是我们在组织、产品、营销,以及技术、经营的体系化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也是小鹏坚持技术上的AI驱动,经营上行稳致远的初步成效。”
过去两年,小鹏汽车的逆袭是行业有目共睹的,从外部视角来看,这次触底反弹的核心在于爆款策略+成本控制+管理重构。
虽然整个方法论是清晰可见的,但想要复制这样的逆袭并不容易。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行业状态,决定了逆袭方法论难以复用。
更何况,汽车行业的竞争是持久战,小鹏还未证明变革后的新体系能否应对更长远的竞争,是否会有重蹈覆辙的可能性。
这就好比,一个人成功减肥之后,最关键的事情是在于,如何保持身材,避免不复胖。
A
“瘦身”后的小鹏汽车,跑得更快了。
每年一季度是汽车行业的传统淡季,但小鹏汽车翻倍增长,一季度交付94008辆车,较2024年同期增长330.8%,超过一季度93000台的交付指引上限。而这一成绩,也超越理想(92864辆)和零跑(87552辆),成为一季度新势力销量榜首。
小鹏目前热销的车型包括MONA M03、P7+、X9、G6和G9等。其中,小鹏MONA M03上市8个月累计交付超过10万台,成为A级纯电轿车销量冠军;小鹏P7+上市5个月已完成第5万台下线;3月,改款小鹏G6和G9上市,两款车型4月首月交付超7500台。改款小鹏X9在4月上市,并对一季度财报产生较多的贡献。
与理想用高售价推动高毛利率不同,小鹏当前走的仍是低价路线,但毛利率仍维持在相对健康的状态。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毛利率达15.6%,较2024年同期增长2.7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毛利率达10.5%,较2024年同期增长5个百分点。同样主打性价比的零跑,同期的毛利率只有14.9%。
小鹏汽车财务与会计副总裁吴佳铭表示,毛利率的改善得益于降本和规模效应。
他认为,毛利率还有提升空间:首先是持续改善产品组合,一季度小鹏的平均售价可能是全年最低,后续新车将会不断提高平均售价;其次,通过供应链优化来逐步减低成本;最后,基于第三、四季度的销量预测以及销售潜力,公司将实现更大的规模效应,这将有助于降低配置成本、提高车辆利润率。
早在2023年,小鹏发布“扶摇”架构时,强调新车型研发周期将缩短20%,基于架构部分的零部件通用化率最高可达80%。如今,小鹏的新车型(除MONA M03)也基本都切换到该架构。
在成本大头动力电池上,小鹏多款新车型实现共享。小鹏P7 +超长续航MAX旗舰版搭载小鹏G6、G9同款的5C超充AI电池 ,支持高达821V的电压,峰值功率可达到540kW。
除此之外,很多零部件也在改款车型上进行共享,比如方向盘、车窗按键等等。辅助驾驶上,小鹏新车型标配图灵AI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软硬件统一能够更好地均摊研发投入、硬件采购等成本。
何小鹏认为,小鹏一直坚持“科技平权”战略,通过研发创新降低先进技术的门槛。比如,即将发布的MONA Max,在15万级价位也实现了城区辅助驾驶功能。
B
小鹏“瘦身”后,蔚来也尝试效仿。
首先是尝试打造爆款产品。蔚来第三品牌首款车型“萤火虫”,起售价定在11.98万元。
10万级价位是主流细分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10万以下与10至15万元价位车型销量合计超300万辆,占据超60%市场份额。
但4月底交付以来,萤火虫销量不尽人意。5月第二周,小鹏M03周销量达0.32万辆,而萤火虫仅交付470辆。对于萤火虫销量目标,蔚来李斌认为,它肯定会成为销量最好高端小车之一;长期来看,希望它占整个公司差不多10%销量。
图注:小鹏MONA M03
虽然价位区间接近,但小鹏MONA M03和萤火虫的核心差别在于产品定位。
蔚来将萤火虫定位为高端智能电动小车,对标MINI、smart等品牌,主打设计、安全与智能化,但这一细分类别在国内需求有限。而M03瞄准主流家用市场,聚焦于消费者对纯电车型的核心需求,比如空间、续航、颜等。
蔚来身上总是背着“包袱”,在推出第二品牌乐道、第三品牌萤火虫时,并不会像小鹏一样多车型全面共享核心零部件,而是要形成品牌差异。
例如,蔚来今年改款车型继续采用400V平台,而乐道新车则是800V平台。电池包方面,蔚来品牌有75度/100度/150度三种电池包,而乐道品牌有60度/85度电池包,萤火虫则只有42.1度电池。这意味着,蔚来第五代换电站需要兼容多达六种类型电池包,光是电池采购成本就是一项开支大头。
实际上,蔚来和小鹏发展路径完全不同,小鹏方法论在蔚来身上未必完全行得通。就像高端餐厅老板向快餐店老板学习运营经验,很可能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以蔚来目前规划,主品牌蔚来主要做豪华车市场,而乐道聚焦主流高端市场,萤火虫则是10万级高端小车市场。虽然价位段在下探,但在每个细分市场仍需要维系“高端”、“个性”的标签。
而小鹏聚焦“性价比”标签,无论低端还是高端市场,都追求成为价位段性价比之选。在财报电话会上,何小鹏表示,小鹏希望在最宽阔价格带普及AI汽车,实现“高端科技,普惠共享”。
他透露,小鹏汽车将于今年6月发布G7,定位25万元级SUV;第三季度将推出全新一代P7,定位30万元级豪华运动轿跑;第四季度将有鲲鹏超级电动车型逐步进入量产,从而实现“一车双能”。
C
蔚来和小鹏将盈利时间点都定在今年第四季度。
今年2月,李斌公布个人的VAU(愿景行动升级):核心愿景——销量翻番、力争2025年第四季度单季度盈利、继续构建体系化能力;采取行动——建立销量终端意识、设立CBU(基本经营单元)、延续Cost Mining(成本挖矿),“该省省、该花花”。
通过设立CBU,蔚来每个大部门都有单独成本结算中心,计算各个部门在不同项目上已花费和即将花费成本。从4月萤火虫上市发布会,到改款ES6/EC6上市,已经能够窥探到改变。就连发布会,蔚来也选择线上进行,以降低成本。
但蔚来2024全年净亏损同比扩大8.1%至224亿元,其中第四季度亏损71.1亿元,同比扩大32.5%,距离盈利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相比之下,小鹏净亏损已经从去年同期13.7亿元、去年第四季度13.3亿元,减至今年第一季度6.6亿元。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承诺,“公司将在四季度走向盈利,实现全年规模自由现金流。”
除了爆款策略和成本控制外,小鹏更重视组织变革。小鹏曾一口气撤换10名副总裁级高管,重组30个一级中心85%负责人,对研发、采购、生产等多个层面进行改革。
但何小鹏依然觉得没摸透方法论。他认为,“对于组织管理,我多次创业,每次都遭遇很多困难,每一次都深刻反思,我自己觉得我反思那么多,在下一个赛道和下一个规模的组织,我照样踩坑。”
与理想和小鹏相比,蔚来更现实问题是,高研发投入并没有转化为高销量。
2024年,蔚来年销22.2万辆,研发费用为130.37亿元,单车研发成本为5.87万元;小鹏汽车年销19.01万辆,研发费用为64.6亿元,单车研发成本为3.4万元;理想汽车年销50.05万辆,研发费用111亿元,单车研发成本为2.22万元。单就车辆研发成本而言,蔚来研发效率低于理想和小鹏。
过去两年,蔚来不仅扩张两个新品牌,技术投入也是广撒网,覆盖芯片、操作系统、换电技术、智能驾驶等12项全栈技术,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资金资源。
蔚来已经意识到问题,并开始行动。比如,蔚来手机业务备受争议,去年12月起大幅调整资源投入与人员规模,手机软件团队并入数字座舱团队,重复岗位大幅精简。
从小鹏研发体系来看,资源复用是趋势之一。
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透露,小鹏机器人业务中,机器人EEA架构由汽车EEA架构负责;机器人关节由小鹏三电动力团队负责;机器人“脊椎”、“小脑”和“大脑”由小鹏机器人团队与自动驾驶团队、自动化团队合作研发,芯片也来自小鹏自研芯片团队。
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每赚一分钱和每花一分钱,对于车企来说都变得格外重要。
依靠爆款策略、成本控制和管理重构,小鹏蹚出一条路,朝着盈利更进一步,但还不能“半场开香槟”。同样亟需扭亏的蔚来,试图复制小鹏“逆袭”,战略大方向没有错,但在具体战术上仍有众多待解难题。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 (33)
发表评论
鸢辰
2025-05-23 21:55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陈筱柒
2025-05-23 21:55
感谢分享,这些信息对我很有帮助。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司美格鲁肽的部分,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
Mr佳男 作者
2025-05-23 21:55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关于汽车店销冠疑用个人码收车款跑路的部分,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