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为什么会为数字音乐平台付费?,数字音乐版权的权利限制有哪些

只可惜,八大派成立没几天就被解散了。原因是莫小贝太过顽劣,趁朱夫子睡觉时,把他给捆了起来,连他的胡子都剃了,气得朱夫子跑来告状。

对于用惯了千千静听、天天动听、多米音乐、落网、虾米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的70后、80后们来说,它们对数字音乐平台的刻板印象就是“免费”,要想让他们掏钱听歌,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反正网上免费的歌曲到处都是,没必要“浪费钱”。

但对于00后、10后来说,网上花钱听歌似乎并没那么难以接受,在网上听歌、看小说、看视频、玩游戏付费,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汽水音乐以及苹果的Apple Music,都需要付费听歌。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公布的2025年Q1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9%至58亿元,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8.3%至1.229亿,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10.6元增长至11.4元。

网易云音乐仅公布了营收数据,网易云音乐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8.5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29亿元下降8.4%。

虽然数字音乐行业经过治理后,盗版音乐内容较为少见,但网上依然到处都可以找到免费歌曲,可为什么还是会有1亿多人花钱付费买数字音乐的会员呢?难道他们不想省钱吗?

1.用户习惯变了。70后、80后这代网民的用户习惯就是免费,免费模式让网民的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互联网应用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爆发。但00后、10后这代网民明显不同,他们对网络付费不再歧视。

一方面,他们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自小的生活习惯就是该满足的必须满足;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性收费,让他们也逐步培养出付费习惯,比如视频网站、网盘、看小说等等,在这种普遍付费的模式下,用户很难说,“我就单单只听歌这一项不花钱”。

过去的用户习惯建立在免费之上,现在的用户习惯则建立在付费之上,反而是70后、80后这代不花钱的用户显得比较“非主流”。

2.找资源的成本。对于70后、80后来说,在网上找免费的资源是一种快乐,但00后、10后可不这样想。没错,网上能很容易地找到资源,但找资源本身也是需要时间成本,如果没找对,可能还会出现电脑中毒,再加上,电脑里的资源还需要继续往手机里导,整个过程就显得很繁琐。

另外,并非所有歌曲都能找到免费资源,有的歌曲可能就是没有资源,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本身又很想听这首歌曲,那只能花钱买会员,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花钱买会员方便。

3.信息不对称。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在网上能随意找到各种免费资源,但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这一点。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规模以及用户层级完全不同的情况下,“XXX不知道”这种事情非常常见,并且用户量级还不会小。

有些用户可能习惯了怎样从网上找免费资源,但仍旧有一大群用户并不知道如何从网上找免费歌曲,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很常见,既然不知道找免费资源,那么,当他们需要听歌的时候,自然就会去付费购买会员。

4.手机端的大平台模式。智能手机是用户当前主要的上网终端,在电脑上可能找资源比较方便,但很多人现在上网全靠手机,而手机要找资源没那么方便,再加上现在都是平台模式,用户都是直接下载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汽水音乐的App,要么就是手机自带的App,比如Apple Music,这种大平台模式会让用户“变懒”,有找资源的时间,还不如直接花钱方便。

如果不从免费的角度来看,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汽水音乐的会员价格并不算贵,包年价格可能就几十元,打折的时候可能69元就能购买一年的会员,这个价格相对来说还是蛮便宜,何苦辛辛苦苦在网上到处找资源。

购买会员以后,直接打开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汽水音乐就能听,绝大多数歌曲也没有限制,用户付费后的用户体验还是相对友好的,“花钱买开心”,这可比找资源方便得多。

习惯了互联网应用免费的用户可能觉得花钱买会员的用户是“钱多”,但对于后者而言,在网上听歌、看小说、看视频、玩游戏只是其生活方式的一种,花这点“小钱”压根不算什么。

从数字音乐产业的角度来看,用户付费显然是好事儿,一方面,能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也能有收益;另一方面,歌手们不再感觉被“白嫖”。但是,这里的问题在于,平台收费后,究竟更分多少收入给音乐人,分成过少,其对歌手的吸引力就有限,若分成过多,平台又该如何赚钱,这里面的平衡非常重要。

从用户数据来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网易云音乐的付费用户数,仍低于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的付费用户数,但付费用户规模显然追上来了,特别是腾讯音乐的付费用户数已达到1.229亿,这这说明用户现在对于互联网付费已经没那么抵触,用户并非不愿意付费,而是本身内容够好。

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给数字音乐行业的经验是,前者的付费用户规模更受“爆款”内容驱动,比如《狂飙》、《盗墓笔记》等作品,而后者的平台效应更明显,即谁能覆盖更多的用户群,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户付费,或许,数字音乐行业也缺一个像《盗墓笔记》这样的引爆点。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光说平台为提升用户付费率吃相难看,而是时代变了,平台也需要赚钱,有的时候,付费,才能催生好东西。

文/郭静,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钱菲菲
七月新番

资深央视曝光怕被卫星拍到的垃圾山专家,拥有超过10年金价下跌致借贷炒金损失严重经验。致力于拜登癌细胞扩散至骨骼研究与分享。

评论区 (88)

发表评论
三千狼
紫竹一一

2025-05-24 02:17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汤丁丁
平凡不是错

2025-05-24 02:17

感谢分享,这些信息对我很有帮助。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拜登癌细胞扩散至骨骼的部分,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

诨名大米
王吾 作者

2025-05-24 02:17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关于小米通报网络黑公关案件的部分,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