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狂潮裹挟着季度性叙事席卷生命科学领域,当科学技术沉淀遭遇“新旧替代“的概念狂欢,一场关于产业灵魂的终极叩问在资本市场响起。
5月17日,华熙生物公众号推文《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如重磅炸弹划破资本市场的迷雾。这家全球透明质酸(HA)巨头以罕见的激烈措辞反击,点名多家券商机构发布的研报存在误导性结论,称其通过片面对比胶原蛋白与透明质酸(HA)的功效,刻意渲染“玻尿酸过时论”,实为资本追逐新题材的“概念游戏”,其正在扭曲科学真相。消息一出,行业震动——有人拍手称快,认为这是对技术价值的坚守,是守护产业根基的背水一战;也有人质疑,在重组胶原蛋白风头正劲的当下,华熙生物的反击只为力挽不断下滑的业绩?在这场争论背后,三个核心疑问值得我们关注:
1、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究竟是宿命对手,还是命运共同体?
2、透明质酸的科技价值,是否真的已被时代抛弃?
3、当资本热衷于制造“季度性风口”,谁来守护产业的长青根基?
破局“替代论”:共生关系的底层密码
当市场热议“透明质酸是否会被胶原蛋白取代”时,华熙生物的回应掷地有声:“生命科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替代逻辑。”这不仅是商业宣言,更是对生命演化规律的科学解释。
1、先导者与建筑师的协同进化
实际上,胚胎发育的微观世界早已揭示真相:细胞外基质(ECM)是细胞间的动态网络,由HA、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构成,三者共同维持皮肤的力学性能与生物活性。其中,透明质酸如同指挥家,率先搭建细胞外基质(ECM)的弹性网络,而胶原蛋白则更像“建筑师”,为组织提供力学支撑与结构框架。比如,在皮肤抗衰领域,透明质酸流失会导致胶原纤维崩塌;而在大脑等精密器官中,不仅透明质酸构建的亲水环境是胶原蛋白无法替代的神经保护屏障,同时透明质酸的空间分隔特性,确保了复杂神经网络系统中不同工作区域互不干扰。HA与胶原蛋白,宛如一对默契十足的黄金搭档,共同编织着 ECM 这一人体的“生命之网”。
2、产业实践的实证答案
从产业视角看,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并非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服务于人类健康的“活性物质宝库”。透明质酸的兼容性使其能够与胶原蛋白形成互补方案——例如在再生医学中,HA可构建促进细胞迁移的“水凝胶通道”,而胶原蛋白提供仿生支架结构,二者的结合能够显著提升组织修复效率。华熙生物的战略布局也印证了“共生”而非“替代”的逻辑:其合成生物学平台既量产全球44%的透明质酸原料,又通过酶催化技术突破重组胶原蛋白量产瓶颈。此前,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的发问也曾直指本场争论的本质——“涂抹类重组胶原蛋白宣称‘涂抹即新生’,是否违背生物学常识?”。要知道,二类医疗器械的监管红线早已划清疗效边界,即二类医疗器械为了保证安全不应该具有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作用,而三类械字号注射填充或才是重组胶原的真正战场。
既然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非但不是对手,反而是ECM系统的“双生引擎”。那资本鼓吹的“替代论”,本质是对生物材料复杂性的简化认知。而且就目前的科研证据等级来看,重组胶原蛋白无论在颜值衰老的管理还是在生命衰老的干预的底层机制上都还没有显示出独木可支的关键地位,已知的证据尚未达到透明质酸目前对衰老管理中的作用证据等级。华熙生物的选择,始终遵循科学证据的浓度梯度,跳出“替代论”窠臼,通过技术整合实现二者优势叠加。在原料端,其同步布局动物源与重组胶原蛋白,结合全球最大中试平台实现吨级量产。在产品端,推出“玻胶闪充”技术,以特定分子量HA为“向导”,携胶原蛋白穿透皮肤屏障,解决透皮吸收难题。这一技术,不仅证明了透明质酸和重组胶原蛋白的协同增效作用,也为市场提供了更优解决方案。
穿透迷雾:透明质酸的“非典型”医疗革命
当公众认知仍停留在“玻尿酸=保湿神器”时,产业领域中这场争论的核心战场早已转向严肃医疗领域。实际上,透明质酸的科学价值,正在被《Nature》《Cell》等国际顶级期刊的重磅研究重新定义。
1、从“细胞邮差”到“长寿密码”,严肃医疗大有可为
最新研究发现,透明质酸不仅是细胞间信号传递的信使,更是调控干细胞分化、抑制炎症风暴的关键因子,其在严肃医疗领域大有可为。例如,透明质酸作为抗癌药物传递载体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已成为肿瘤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热点,HA本身具有识别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特定受体的能力,可以将抗癌药物靶向传递到肿瘤细胞内,从而更好地杀死肿瘤细胞。此外,在辅助生殖领域,添加特殊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可显著改善受精卵的存活率。
2023年《Nature》刊登里程碑实验震惊学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成功地将裸鼹鼠的长寿和不易患癌的高分子量透明质酸合成酶2基因nmrHas2移到了小鼠身上,不仅提高了小鼠的抗癌能力,改善了小鼠的健康状况,还延长了小鼠的平均寿命,最大寿命延长了12.2%。在《Cell》杂志近期重磅发布的关于抗衰研究全球方向的综述中提到:“整个生物体的衰老过程伴随着ECM粘弹性逐渐降低”,并将细胞外基质(ECM)列为“第十三大衰老标志物”,而HA正是这一领域的核心研究对象。
华熙生物基于目前已知的科学事实做出了判断:细胞外基质(ECM)才是一个向下兼容了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弹性蛋白、信号因子等所有关键物质及其相互通信的总体研究和产业转化方向。其自主研发的“润百颜·玻玻”含利多卡因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于4月25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为国内首款“面部肤质改善”Ⅲ类医疗器械产品,临床有效率达94%,效果持续超3个月。这不仅是华熙生物的突破,更是中国抗衰医学从理论创新到临床应用的里程碑。华熙生物通过精准调控ECM动态平衡,首次实现“力学-生化-信号”三位一体抗衰,这标志着精准抗衰医学时代的到来。另外,华熙生物在眼科、骨科等产品线稳步推进。公司自主研发的眼科黏弹剂、医用润滑剂等医疗器械产品,以及骨关节腔注射针剂等药品,均通过了严格的国际质量认证。
2. 糖生物学的中国突围
透明质酸作为糖胺聚糖家族的核心成员,其产业突破堪称中国制造的逆袭典范。从微生物发酵到酶切技术,再到合成生物学平台,华熙生物的三次技术革命不仅打破国际垄断,更构建了糖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从而带动中国透明质酸产业完成三重跨越,第一步是规模化突破,如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HA量产;第二步是平台化创新,依托合成生物学构建酶库、寡糖库等基础设施,支撑糖胺聚糖等新物质开发;第三步是科学引领,从应用创新反哺基础研究,推动糖生物学等前沿学科突破。包括东京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正是利用华熙生物提供的透明质酸原料,发现了糖类物质在调控干细胞分化及微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从原料到基石”的跨越,岂是短期概念炒作所能比拟?
资本狂欢下的冷思考:谁在透支行业未来?
当券商研报将“重组胶原蛋白”包装成下一个“玻尿酸神话”时,殊不知这一场资本市场的“概念总动员”,正在制造三大隐忧:
创新生态的短视化。糖生物学领域有个残酷规律: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需要10-20年时间。华熙生物深耕透明质酸20余年,才迎来今日的全球领导地位。而资本追逐季度热点的惯性思维,正在迫使企业放弃“十年磨一剑”的硬核研发,削弱企业对底层技术研发的长期投入,转向收割短期流量的伪创新。
科学精神的空心化。健康的产业生态应鼓励多元技术协同发展,而非零和博弈。对透明质酸和胶原蛋白的片面对比通过非理性传播,缺乏科学态度,忽视证据和事实,最终伤害到的是中国企业倾注全力构建的全球生物制造产业优势。
消费信任的透支危机。当“抗衰=打胶原针”的营销话术充斥市场,误导消费者的认知,也阻碍了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技术转化。用伪科学制造的焦虑,终将被反噬。
纵观整个资本市场,此前在半导体、动力电池、食品饮料等行业也出现过类似“重组胶原蛋白替代透明质酸”的叙事,这反映了当前资本市场存在的现实问题:首先是技术达尔文主义的局限性,市场往往会夸大“新旧替代”,而忽视复杂系统需要多维技术协同;其次,资本周期的认知扭曲, 季度财报压力催生“非黑即白”的简化叙事,但真实产业进步往往需要技术路线的“共存发展”。在生命系统或产业生态中,没有单一技术能垄断所有价值维度,共生进化才是终极形态。
敬畏生命科学,回归价值原点
从1934年Karl Meyer首次从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透明质酸,到今日重构生命密码的ECM再生医学,透明质酸九十载的科技长征印证着一个真理:所有改变人类命运的突破,都诞生于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与谦卑。当研报在K线图中肢解科学,当抗衰神话在直播间肆意生长,华熙生物选择将研发管线深深扎进《Nature》《Cell》标注的科研深水区——这不是商业策略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智造对生命科学本质的深刻理解。华熙生物的发声,不仅是全球透明质酸巨擘的技术宣言,更是中国智造向科学本质主义的庄严回归。历史终将证明,那些在资本迷局中坚守科研底色的企业,终将在人类发展史中镌刻下东方智慧的基因烙印。
“概念总在重演,科技永远向前。” 愿这句呐喊,能唤醒行业的初心。
温馨提示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 (55)
发表评论
三国韩少
2025-05-23 21:01
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内容详实,观点独到,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期待作者的更多作品!
一曲凌波
2025-05-23 21:01
感谢分享,这些信息对我很有帮助。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关于司美格鲁肽的部分,能否再详细解释一下?
葱爆洋葱 作者
2025-05-23 21:01
您好,感谢您的提问!关于拒绝接待中国人的日本餐厅已歇业的部分,我会在后续的文章中做更详细的解释,也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